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学生的性发展(三)——小学生与爱情

爱与生命管理 爱与生命 2019-12-01

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小学生与爱情。

啊嘞?小学生懂什么是爱情吗?

容我慢慢道来~

Part.1 小学生恋爱观的四个发展阶段

小学生的恋爱观的变化发展大致会经历四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他们大概能够理解爱情的形式,但往往难以理解爱情的内涵,例如,他们可能知道爱情当中存在约会行为,以及约会是什么,但是不理解约会双方的关系究竟是何等亲密;

在第二阶段,小学生们会有模仿恋爱形式的行为,并渴望探索爱情,例如,他们会希望能够和他人进行一次浪漫的约会,会憧憬写情书,憧憬谈恋爱,但是并不能明白什么是爱情;

在第三阶段,他们会对他人产生好感,但不能完全区分和定义这样的好感是友谊还是爱情;

在第四阶段,小学生会模仿成年人的恋爱行为(如交往),将自我印象投射到他人身上,来认识和定义自我,这个时候的恋爱往往关注点是自己,而不是对方或者关系本身,会通过模仿成年人的恋爱和关系,来理解自身的意义。

在小学生认识爱情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把爱情和恋爱混淆。恋爱是情侣在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包含一种彼此承认的、正在进行的互动行为,比大多数同伴关系更加强烈,关系双方往往会表达爱慕、期盼或正在进行性行为。恋爱关系的双方互动性很重要,它区别于浪漫经历,因为浪漫经历可能是一个人想象当中的,比如暗恋后桌的女孩,虽然从未与她说过话,这种单向的活动不被列在“恋爱关系”当中。

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阶段,会对恋爱有一些思考和探索,但往往不完全具备恋爱的所有要素。

有些父母和教师会对小学生的恋爱有一些误区,认为他们太小,不懂什么是恋爱,所以他们不会接触到“爱情”这个话题,或者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

但事实是,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同伴交往中都会接触到爱情这个话题,他们也会在同伴之间聊起这个话题,即便他们并不能够理解“爱情”的内涵,但是他们仍然会对“爱情”这个话题产生兴趣,并用他们所能理解的程度去进行交流、甚至是调侃。

研究发现,小学生也存在恋爱行为,尤其是在一些高年级小学生群体中,甚至也有关于小学生性交行为的个案出现,这些研究和个案都表明,恋爱并非和小学生完全绝缘。

Part2.小学生恋爱观的影响因素

那么,影响小学生恋爱观和有关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青春期性发育(如激素),对亲密的需求,以及自发的模仿行为。

其中,青春期性发育和对亲密的需求往往发生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群体中,而自发的模仿行为 则可能发生在小学各个阶段。

 

外界环境因素中,涉及微观因素与宏观因素。

第一,影视作品与大众传媒属于微观因素,这些作品与传媒中对爱情的刻画会塑造小学生群体对爱情的理解和想象;

第二是游戏与阅读刊物,也属于微观因素,这里的游戏首先包括现实中的游戏,例如低龄小学生的角色扮演游戏;也包括网络电子游戏,例如一些网络游戏中会涉及“玩家之间的结婚系统”;而一些阅读刊物,如小说,也会影响小学生的恋爱观,其中也包括一些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质量不高的读物。

第三是家庭教养方式,许多欧美国家的家庭认为,恋爱是青少年自发的学习过程,是一种需要,不仅学习如何与所爱的人相处,同时也是在学习与他人相处和练习社交技能的好机会。认为“爱”是美好的、值得尊重的。所以父母会自然而然地和子女谈论爱情、恋爱等话题。

第四是生活环境,第五是校园氛围,这两个因素均属于宏观因素,对小学生的恋爱观和有关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Part3.小学生恋爱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总而言之,小学生与“爱情”并不遥远。而在我们的文化环境里, “学生时期的恋爱”往往是家长、教师们十分头疼的话题。那么小学生如果进入一段“恋爱关系”里,自然也会让大家产生诸多担心。小学生的恋爱行为往往包括以下不利的方面:

第一,由于小学生尚未拥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能会进行不当的行为尝试;

第二,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难以承担恋爱本身可能带来的困惑、情感痛苦和挫折,而这些难以承担的心理痛苦,还会进一步影响小学生其他生活方面;

第三,由于小学生的恋爱观尚未完全成熟,他们不能理解究竟什么是恋爱,和如何对待恋爱关系,因此恋爱可能并不能满足他们对亲密感的需求。

但是,小学生的恋爱并非只有消极面,它也存在一些积极影响。

首先,恋爱关系能够帮助小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第二,小学生能学习到有关的社会性技能,例如沟通、倾听、尊重、拒绝等;第三,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小学生往往能够获得同伴赞许(例如同伴会认为“处于恋爱关系中是一件很酷的事”),巩固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这一点也和初中生的恋爱行为类似。

随着成长和学习,小学生会从环境、书本、同伴交往、家庭互动中探索和形成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断修正。随着青春期性发育,小学生开始有性吸引的萌芽,一些小学生在高年级开始会对同性或者异性产生性吸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不断探索自己的性倾向。但是这个探索过程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一些个体在小学就会比较明确自己的性倾向,一些个体会在初中、高中,甚至成年以后才能明确自己的性倾向。

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在对小学生进行性教育时,要鼓励小学生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行为给他人所造成的影响负责,引导小学生对其他人尊重、宽容,鼓励小学生们了解社会性别平等,采取行动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爱情并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当小学生们存在好奇和需求时,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和他们自然地讨论这个话题,了解他们对爱情的好奇,对亲密感的需求,给孩子提供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同时,性教育要反对过早的、非自愿或胁迫性性行为,学会尊重他人的拒绝,反对人际关系之间的暴力行为,主张安全的性行为。


作者:郭凌风 刘文利 刘爽

编辑:李雨朦 郭凌风

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